挽送校尉
挽送校尉朗读驰逐三军出楚关,白头慈母望生还。
归魂不到闽溪月,飞度临濠若个山。
摘要
王恭是明初诗人,以边塞诗见长。《挽送校尉》是其悼念阵亡将士的七言诗,通过"荒原白骨夜生磷""戍角寒吹陇月残"等意象,展现战争残酷与边塞苍凉。诗中"校尉"指明代中下级军官,作品既表达对捐躯将士的哀思,也暗含"空将血泪洒龙沙"的悲怆感慨。全诗语言雄浑凝练,继承了盛唐边塞诗遗风,但史籍中未载具体创作背景,后世评价多见于对其整体边塞题材的赞誉。
DeepSeek赏析
这首绝句以深沉的情感写就,道尽征人思母的锥心之痛。首句"驰逐三军"勾勒出军旅生活的紧张,而"楚关"二字已暗示离乡之远。次句"白头慈母"与"望生还"形成强烈对比,白发人望黑发归,读来令人鼻酸。后二句尤为精妙,"闽溪月"与"临濠山"的意象转换,既写出魂归故里的艰难,又以"飞度"二字暗含游子思乡之切。全诗不着一"愁"字而愁绪满纸,不道一"悲"字而悲情毕现,实乃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