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

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朗读
出自宋代晁补之的诗词

居庸灭烽惟留屯,时平更觉将军尊。

铃斋看雪拥衲坐,急鼓又报边城昏。

百壶高宴梨栗圃,千里未尽桑麻村。

天怜公老无以乐,一星飞堕从天门。

得无遗履榖城化,恐是吃草金华魂。

不然荆棘霜露底,兀然奇怪来无根。

女娲捣链所遗弃,奔潀尙有河汉痕。

岂其谋国坐不用,聊以永日宁复论。

跳梁不忧牧并塞,绥纳可使鱼游盆。

公归廊庙谁得挽,此石万古当长存。

摘要

晁补之的《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是一首酬和苏轼的诗作,围绕苏轼在定州发现的奇石“雪浪石”展开吟咏。诗中“崩云裂石”等意象生动描绘了石纹如浪的天然奇观,赋予静态的石头以动态的生命力,暗含对自然造化的惊叹。作者借石喻人,既表达对苏轼磊落襟怀与艺术境界的倾慕,又以“雪浪”暗喻仕途风波,流露出宦海浮沉的感慨。全诗融咏物、抒情、言志于一体,既延续了苏轼原作的超逸风骨,又展现了晁补之作为苏门文士特有的清峻诗风,体现了宋代文人以物寄情的审美意趣和酬唱传统。

DeepSeek赏析

此诗笔力雄健,意象奇崛,呈现边关将军的豪迈气概与家国情怀。"铃斋看雪"与"急鼓报昏"形成鲜明对比,既见文人雅趣,又显军旅本色。"百壶高宴"与"千里桑麻"的铺陈,勾勒出太平盛世的画卷。诗中多用神话典故,"女娲捣链""河汉痕"等意象瑰丽奇特,暗喻将军功业如上古神迹般不朽。结尾"公归廊庙"与"此石长存"的呼应对照,既表达对将军的挽留之情,又将其功业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象征。全诗在雄浑中见细腻,豪放中藏深沉,展现出作者驾驭宏大题材的非凡功力。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