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秀野春晴山行纪物之句
次秀野春晴山行纪物之句朗读祇凭诗律作生涯,到处山林总是家。
便与清尊卧芳草,不妨皂盖拂残花。
侧闻温诏询耆艾,好趁春风入殿衙。
回首能忘旧猿鹤,一篇聊尔记年华。
摘要
《次秀野春晴山行纪物之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创作的一首山水纪行诗。此诗为朱熹与友人张栻(号秀野)同游唱和之作,以春日山间行走为背景,通过“野水明田外”“山云薄暮时”等细腻的自然描写,勾勒出清新明丽的田园画卷。诗中“物华天宝空陈迹,人事年光异昔时”两句,既流露出对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哲思,又暗含对当下田园生活的欣然体悟。朱熹将理学“格物致知”的精神融入诗中,借山水之趣阐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展现了他作为理学宗师“即物穷理”的思维特质。后世评价此诗既有宋诗重理趣的特点,又兼具唐诗般的意境美感,体现了朱熹融哲学思辨于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格。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清逸闲远之笔,道出文人雅士的潇洒襟怀。首联"祇凭诗律作生涯,到处山林总是家",直抒胸臆,道明以诗为业的超然态度;"山林为家"更见隐逸之趣。颔联"清尊卧芳草"与"皂盖拂残花"相对,饮酒赏花之乐跃然纸上,闲适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后四句由闲居转写用世之想,"温诏询耆艾"暗含待时而起之意。末句"一篇聊尔记年华"又归淡泊,可见作者出处自如的达观心态。全诗语言清丽,意境超脱,在闲适与仕进之间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典型精神世界。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