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坛山 其二
游天坛山 其二朗读迤逦石坛西,扶筇任幽讨。
秋高天宇清,月照金光草。
摘要
《游天坛山·其二》是明代诗人谢榛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描绘天坛山的雄奇景象,开篇以“丹丘近可寻”点出道教圣地的神秘氛围,继而用“乘云”、“霞觞”等意象渲染仙家气韵。诗中“飞鸟忽自掷,白云与之平”二句,以飞鸟的惊惶姿态反衬山势险峻,白云平铺的视觉奇观更显山高天阔。末句“何当凌绝顶,万里见秋毫”直抒胸臆,既表达对登临绝顶的向往,又暗含洞察万物的哲思。全诗笔力雄健,在壮阔的山水意境中寄寓着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展现了谢榛作为“后七子”代表诗人崇尚盛唐气象的创作风格,被清代沈德潜赞为“高华警拔,自见胸次”。
DeepSeek赏析
漫步石坛小径西侧,拄着竹杖随意探寻幽境。秋高气爽时节天宇澄澈,皎洁月光洒落在金色草丛上。诗中以"迤逦"状小径蜿蜒,"扶筇"显闲适之态,"幽讨"二字尤见探幽雅趣。后两句意境开阔,秋月相映,金色草叶在月光照耀下更显璀璨。全诗仅二十字,却勾勒出秋夜幽游的闲适画面,以简练笔触展现高远意境,颇有王维"诗中有画"的韵味。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