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偶阅楞严作 其二

偶阅楞严作 其二朗读
出自明代王世贞的诗词

莲花采去觅淤泥,觌面张拳转更迷。

了得本来无染意,眼前何境不菩提。

摘要

王世贞的《偶阅楞严作 其二》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研读佛教经典《楞严经》时创作的一组感悟诗中的第二首。王世贞作为“后七子”领袖,晚年渐趋淡泊,此诗正是他浸润佛理后的心境写照。诗中通过对《楞严经》义理的体悟,表达了勘破世间色相、追求心灵解脱的禅思。诗人以“色相皆空”的佛学视角观照世界,揭示万物虚妄的本质,倡导破除执着、回归清净本心。全篇语言简净,意境空灵,将深奥佛理融入诗性表达,展现了晚明文人在仕宦浮沉后寻求精神超越的普遍倾向,也折射出明代士大夫融合儒释的思想特征。此诗虽非王世贞最著名的作品,但作为其晚年禅诗的代表,真实记录了一位文学巨匠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深刻转向。

DeepSeek赏析

这首禅诗以"莲花觅淤泥"为喻,展现出深刻的佛理禅机。莲花不避淤泥却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修行者面对尘世而不为所染的超脱境界。"觌面张拳转更迷"一句,暗喻执着于色相反而迷失本心。后两句则点明禅宗"即心即佛"的旨趣,只要悟得本心清净,则处处皆是菩提妙境。全诗以莲花意象贯穿,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禅诗不立文字却又善用譬喻的特点,在短短四句中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哲理升华。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