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西宁下城峒奉访庞卯君五丈
至西宁下城峒奉访庞卯君五丈朗读老向泷西一角巾,畲田数亩自先臣。
香粳亦用青枫染,玉馔惟将锦鲤陈。
花以无名长在树,禽因有喜屡催人。
鸡藤一一皆灵寿,杖到天边总是春。
摘要
屈大均的《至西宁下城峒奉访庞卯君五丈》是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诗。屈大均作为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此诗记录了他游历至西宁下城峒时拜访友人庞卯君的经历。创作背景可能源于他的漂泊生涯,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孤寂与对故国的追思。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和人际交往,表达了深切的友情、对山河破碎的哀伤以及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屈大均的诗作在文学史上评价极高,被誉为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清代遗民诗歌的独特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简朴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图景。"老向泷西一角巾"开篇即点明隐士身份,巾冠一角暗喻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写生活细节极富情趣:用枫叶染米显天真,锦鲤为馔见雅致;无名花开自得其乐,禽鸟鸣叫似通人情。尾联以鸡藤为杖的想象最为出彩,将寻常物事与天边春光相联系,展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胸襟。全诗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淡远,在寻常景物中寄托了高洁的情怀,体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