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衣记
绣衣记朗读六经元土苴,天地只微尘。
蜗篆曾谁笔,醯天偶自春。
我非文字眼,公殆屋乌人。
回也箪瓢乐,无言万古贫。
摘要
《绣衣记》是明代学者庄昶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此文以“绣衣”为喻,通过描绘华美官服需勤加拂拭方能保持光洁的形象,深刻阐述士大夫当以修身为本的道理。庄昶身处成化年间,目睹官场浮华,深感士人若只重外在功名而忽视内在德性修养,犹如任绣衣积满尘埃。文中强调“拂拭之功不可已”,呼吁为官者应时刻自省,涤除心垢,以清廉刚正立身。这种借日常之物寄寓深刻理学思想的手法,既延续了周敦颐《爱莲说》的托物传统,又折射出明代士人对官德建设的思考。《四库全书总目》评庄昶文章“风骨高骞”,此文正是其以简朴文字传递刚直精神的典范。
DeepSeek赏析
此诗意境高远,言简意赅。首联"六经元土苴,天地只微尘"以宏阔视野道出世间至理,将典籍与天地视若尘土,体现超然物外之思。"蜗篆""醯天"一联用典精妙,以微小意象映照人生况味。后四句转写人生态度,"我非文字眼"表明不囿于文字之见,"公殆屋乌人"暗含对世俗的疏离。末联化用颜回典故,彰显安贫乐道之志。"无言万古贫"五字尤为警策,将永恒与当下、沉默与富足完美统一,彰显道家无为境界。全诗笔墨洗练,哲理深邃,在方寸间展现天地之大,颇有庄周遗韵。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