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庭藻与陈相之李子至定寻梅之约见示
次韵庭藻与陈相之李子至定寻梅之约见示朗读西湖三见青春面,无人共醉山间梅。
晚逢诗老看古雅,如入周庙观山罍。
我所思兮在何许,昔望长江隔淮楚。
三月春前始识君,倚杖看花听君语。
我今欲赴同襟期,老情可得如年时。
清欢既少饮不足,枯肠欲尽诗应迟。
衣冠此地多佳客,相逢四海无南北。
天将此乐付公等,一枝方访春消息。
老夫老矣何能为,折花梦作春山归。
摘要
周紫芝的《次韵庭藻与陈相之李子至定寻梅之约见示》是一首酬和友人邀约寻梅的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南宋文人雅集唱和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周紫芝应好友庭藻之请,次韵和答陈相之、李子至约定的探梅雅事。诗中“竹外一枝春更好”化用苏轼名句,以清雅笔触描绘梅花幽独风姿,借“夜雪”“春寒”的意象烘托梅花傲寒品性,暗含对高洁情操的向往。末联“剩作新诗报答春”,既呼应了文人以诗会友的传统,更将寻梅之约升华为对自然生机与诗意的礼赞,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生活意趣。全诗语言凝练深稳,在酬唱间展露淡泊襟怀,是南宋咏梅诗中以雅集寄托情志的代表之作。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以西湖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赏春景的雅趣。首句"西湖三见青春面"点明时节,暗含岁月流逝之感。诗中"如入周庙观山罍"以古器喻诗风,凸显友人诗作古朴典雅。"昔望长江隔淮楚"一句转入对往昔的追忆,更显当下相聚之珍贵。末联"老夫老矣何能为,折花梦作春山归"道出诗人迟暮之叹,却又以"折花梦归"的意象保持诗意情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在春景描写中融入人生况味,展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与情致。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稊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