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村居即事 其五
增城村居即事 其五朗读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
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摘要
陈恭尹的《增城村居即事·其五》创作于明亡后隐居增城时期。作为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陈恭尹在诗中借村居日常景象抒写深沉的家国之痛与遗民情怀。诗中"才生即死种竹鱼,未有荫成竿已虚"等句,以种竹养鱼的徒劳隐喻复明希望的幻灭;"白发满头犹未嫁"则暗含诗人以未嫁女子自喻,表达不事二主的忠贞气节。全篇通过白描农事细节,在看似闲适的田园画面下暗涌着亡国之悲与不屈之志,展现了遗民诗人"以浅语写深哀"的独特笔法。清代诗评家赞其"寓黍离之悲于桑麻之语",将岭南村野的寻常物事升华为故国情怀的载体,在清初遗民诗中具有典型意义。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言诗尖锐深刻,直指封建制度的残酷本质。诗人以"文字风波"开篇,暗示文网之严酷,继而用"鬼哭吏歌"的强烈对比,揭露官府镇压与欢庆并存的荒诞现实。后两句尤为警策,"三尺龙泉"象征武力镇压,"方寸印"代表文书刑律,诗人以冷峻笔触质问二者孰更杀人,直指封建统治的暴力本质。全诗构思奇崛,语言犀利,在短短二十八字中,既展现了诗人直面现实的勇气,也体现了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堪称批判现实的佳作。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