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答之道弟府教授
再用前韵答之道弟府教授朗读文辞便是升堂贾,谈辩宁非入幕超。
已谓襄中能出颖,那知车下正哀谣。
但从袁盎无何饮,莫笑冯公不见招。
伴我河山访陈迹,明年红紫满阳条。
摘要
这首作品是北宋文学家晁补之写给族弟晁说之(字之道)的唱和诗。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此诗延续了前韵,展现了文人间的酬答传统。当时晁说之任州学教授,诗歌既表达了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又寄寓着超然物外的文人情怀。诗中"但使金樽频对月,不妨诗社冷随年"等句,透露出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北宋后期,诗人试图以诗酒雅集寻求精神慰藉的人生态度。末句"会须同觅沧洲趣,来伴鸱夷理钓船"化用范蠡泛舟典故,暗含对官场羁绊的疏离感与对江湖自由的向往。全篇既见兄弟切磋学问的雅趣,又折射出元祐党争背景下文人的复杂心境,体现了晁补之清峻洒脱的诗风。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格调沉郁,抒写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慨叹。首联以贾谊、主父偃自比,却暗含反讽之意;颔联"襄中出颖"与"车下哀谣"的对比,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颈联用袁盎、冯唐典故,既表达不遇之悲,又见旷达之怀。尾联"伴我河山"一转,将情感融入自然,以"红紫满阳条"的春景作结,在失意中透出希望。全诗用典精当,对仗工整,展现出作者沉郁顿挫的诗风。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