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感遇十一首 其四

感遇十一首 其四朗读
出自明代王夫之的诗词

韶月知为春,百卉欣及时。

精英取不息,掠美悦其姿。

元化遗糟粕,忻合无迟疑。

芳华及零落,悲愉各在兹。

商山有高歌,煜煜三英芝。

摘要

王夫之《感遇十一首·其四》是明末清初遗民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约作于顺治六年(1649年),时值南明政权风雨飘摇之际。诗人借湘水秋景起兴,以"浮云西北驰"暗喻清军南侵之势,"白日匿"象征明朝倾覆。诗中"芳草委中野"隐喻忠贞之士的凋零,"朱凤"意象则寄托诗人坚守气节的孤傲情怀。全篇通过比兴手法,既痛斥权奸误国致山河破碎,更以"朱凤安得群"的诘问,彰显其宁作"日暮独翔"的孤凤亦不降清廷的遗民风骨。该诗承续陈子昂《感遇》传统,将家国之痛与哲学沉思熔铸于苍茫意象,被后世誉为"血泪凝成孤凤鸣"的志士悲歌。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开篇以韶月知春、百花争艳的自然景象起兴,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意境。"精英取不息"暗喻文人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精神。中间转入哲理思考,以"元化遗糟粕"道出万物演化的自然法则,而"悲愉各在兹"则揭示人生悲欢的必然性。结尾处"商山有高歌,煜煜三英芝"突然转向历史典故,借商山四皓中三位隐士的高洁品格,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由景入理,又由理及人,层层递进,体现了诗人融汇自然、人生与历史的多维思考。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