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后十九首 其八
古诗后十九首 其八朗读浮云何冉冉,亦在南山阿。
千里远徘徊,游子苦无家。
昔我同门友,策马驱高车。
两宫属眄睐,冠带日逶迤。
致身及盛时,结附一何多。
极宴累长夜,重闱发弦歌。
白露忽以零,迫此蕙兰花。
芳草随飙尘,谁能顾女萝。
摘要
李攀龙的《古诗后十九首》其八是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创作的一首仿古诗,模仿汉代《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创作背景源于明代复古文学运动,李攀龙作为后七子领袖,旨在复兴汉魏古诗的质朴传统。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离别、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慨,语言简练而情感真挚,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哲思与无奈。在历史评价上,此诗被视作李攀龙复古诗风的典范,在明代文学中影响深远,被后世赞为继承古诗精华的重要作品。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浮云起兴,写尽了游子漂泊无依的哀愁与世态炎凉的感慨。前四句以浮云徘徊暗喻游子流浪之苦,意象苍茫。中间八句追忆昔日同门之友飞黄腾达的盛况,反衬出自身落拓的处境。后四句笔锋陡转,以白露凋零喻示繁华易逝,蕙兰芳草终将随尘而逝,流露出对世情冷暖的深刻体悟。全诗运用比兴手法,层层递进,在华丽辞藻中暗含悲凉,展现了汉魏之际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与人生慨叹。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