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始晴
积雨始晴朗读霁晓凭高处,凉风吹我襟。
海天堪倚杵,岭树小如簪。
摘要
《积雨始晴》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久雨初晴后的清新景象,前两联以"云敛山尖"、"水收石面"等意象展现雨霁时万物澄澈之态,后两联通过"鹭鸶飞破晚烟青"的灵动画面与"禽鸟亦知人意好"的拟人笔法,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生机的敏锐感知。全诗在"试向凤凰台上望,晴光满目画图明"的阔远意境中收束,既流露了杨慎贬谪云南期间寄情山水的豁达心境,也暗含对光明前景的期许。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以精炼语言捕捉自然瞬息之美,将个人情志融入景物观察,展现了其融通文史的深厚诗学修养。
DeepSeek赏析
晨曦初现时分,诗人独登高处,凉风拂过衣襟,带来几分清爽。这四句诗勾勒出一幅清新壮阔的晨景图。前两句写近景,后两句写远景,"海天堪倚杵"一句想象奇特,将辽阔海天比作可以倚靠的杵杖,既显天地之壮,又见诗人之豪;"岭树小如簪"则化大为小,以女子发簪喻远山树木,形象生动。寥寥数语,远近相映,大小相形,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