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四首 其二
杂感四首 其二朗读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摘要
黄景仁的杂感四首其二是一首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作品,创作于他个人生活困顿、科举屡试不第的坎坷时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中通过自嘲的语言,如“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无用感和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人生无奈。在历史评价中,这首诗被誉为情感真挚、语言犀利的代表作,在清代文学中影响深远,体现了性灵派的风格,后世如鲁迅等文人均给予高度赞誉。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江上吹箫为引,勾勒出一幅中年文士的落寞图景。"西园桃梗托浮生"一句暗用典故,将人生比作浮萍,道尽漂泊无依之感。颔联"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精妙绝伦,以老马识途反衬倦怠,以寒蝉欲歇犹鸣喻示不甘,字字沉痛。颈联转写壮志未酬,"短衣射虎"显豪情,"气难平"见愤懑。尾联"剧怜对酒听歌夜"将满腔郁结化入夜阑独酌,中年况味,尽在这欲说还休的沉默之中。全诗沉郁顿挫,用典无痕,比兴得当,将壮志难伸的苦闷与岁月蹉跎的无奈交织成感人至深的诗篇。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诗词推荐
- 登岳阳楼唐代:杜甫
-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唐代: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