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二首
滹沱河二首朗读风沙睢水终亡楚,草木公山竟蹙秦。
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
摘要
文天祥的《滹沱河二首》创作于南宋灭亡后,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燕京的途中。1279年,文天祥途经滹沱河(今河北境内),目睹山河易主,心潮激荡。诗中借滹沱河这一历史意象(东汉光武帝曾于此绝处逢生),抒写家国沦亡之痛。第一首以“过了长江与大河”开篇,展现囚徒跋涉的漫长与苍凉;第二首“风沙睢水终亡楚”暗喻南宋覆灭的必然,而“草草英雄只恁休”则饱含壮志未酬的悲愤。两首诗的核心在于彰显不屈的民族气节,“烈士丧元心不易,达人知命事何嗟”直陈舍生取义的决心,将个人命运与国族存亡紧密相连,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浩然正气一以贯之。历代评家将其视为《指南录》精神的延续,赞其绝笔之悲壮,是文天祥用生命铸就的爱国诗魂的巅峰写照。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沉郁的笔调道尽历史兴亡之叹。首联"风沙睢水终亡楚,草木公山竟蹙秦",选取睢水、公山两个典型意象,暗喻项羽、秦朝之败亡,用"终"、"竟"二字流露出对宿命难违的无奈。后联"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化用光武帝滹沱河冰合渡军的典故,以天意难测的感悟作结。全诗用典精当,对仗工稳,在苍凉的意境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思,流露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表现出典型的文人忧患意识。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