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朗读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摘要
《苛政猛于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而是一篇出自《礼记·檀弓下》的著名古代散文,作者已不可考,故称“佚名”。文章通过孔子在泰山侧遇到一位妇人哭诉的悲惨故事展开叙述:妇人的公公、丈夫、儿子三代人先后被山中老虎咬死,她却仍不愿离开此地,只因此地“无苛政”。作者借妇人之口,以猛虎吃人的惨剧与苛政对比,尖锐地揭示出“苛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这一震撼人心的主题。它深刻揭露了古代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对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暴政思想和对仁政的呼唤。此文在历史上评价极高,被视为批判暴政的经典寓言,其“苛政猛于虎”的比喻极具穿透力,成为后世控诉政治黑暗的千古名言,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思想与文学创作。
DeepSeek赏析
这段记载通过孔子与妇人的对话,以小见大地揭示了苛政之害。妇人三代皆丧于虎,却仍不愿离去的反常行为,成为孔子借以批判时政的绝佳例证。"苛政猛于虎"这个警句,以虎之凶残反衬苛政之可怖,可谓一针见血。全文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单的对话层层推进,最终点明主旨,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精髓。语言质朴无华却力透纸背,这种寓深刻道理于日常见闻的手法,正是先秦散文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