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朗读
出自先秦左丘明的诗词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摘要

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了“子鱼论战”,这是春秋时期泓水之战的一段历史论述,而非诗词。该事件描述了宋国大夫子鱼(公子目夷)反对宋襄公的迂腐仁义主张,强调在战争中应实用至上,抓住战机取胜,表达了对现实主义策略的推崇。历史评价认为,这段论述深刻反映了古代军事智慧,对后世兵家思想有重要影响。

诗词大意

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参考资料

周振甫.子鱼论战:中华书局,2012.2:23页

刘利.左传――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书局,2007

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6

DeepSeek赏析

这段文字生动展现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迂腐与悲剧。作者以简练的史笔记述勾勒出战争经过,更通过人物对话深刻揭示了两种军事思想的冲突。宋襄公"不鼓不成列"的所谓仁义,在子鱼"明耻教战,求杀敌也"的务实战略面前显得尤为可笑。文字虽质朴,却蕴含着对迂阔之道的辛辣讽刺。特别是"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一句,将战争残酷本质与儒家理想主义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对话不仅是军事思想的交锋,更是两种处世哲学的对决,令读者在千载之下犹能感受到历史的深刻教训。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