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 嫦娥飞天
嫦娥奔月 / 嫦娥飞天朗读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
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
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
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
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摘要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最早由西汉学者刘安在其哲学著作《淮南子》中记载。故事源于先秦神话,讲述了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处获得的不死药后飞升月宫,化身月仙,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永恒孤独与悔恨。刘安的记载融入了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超脱。在后世文学中,这一传说被广泛引用,如唐代李商隐的诗歌《嫦娥》,深化了其情感内涵。历史评价上,嫦娥奔月被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影响深远,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生命意义的反思。
DeepSeek赏析
这段文字以神话笔法重述嫦娥奔月故事,虚实相生处最见神采。开篇"月桂为证"四字已埋下千年相思之根,羿射九日的雄浑壮烈与姮娥吞药的凄婉决绝形成奇绝对照。尤妙在"滞留月宫"后的细节经营:伐桂捣药之举,将孤寂心境化为具象动作;"窃窃私语"的民间传闻,又使神话落地生根。后羿的痛楚与姮娥的怅惘隔着月地云天相呼应,比《淮南子》原典更多三分人间烟火气。神话外壳下包裹的,终究是不得团圆的爱欲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