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朗读
出自未知:佚名的诗词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摘要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与《淮南子·天文训》。此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诗词,而属上古神话叙事。传说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帝失败,怒撞擎天支柱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日月星辰西移,江河百川东流。这一壮烈行为象征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浪漫解释,以山崩地裂的巨变隐喻权力更迭的震荡。其蕴含的反抗精神与毁天灭地的气魄,成为后世文学中英雄悲剧的原型意象,如屈原《天问》便受此影响。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化用“不周山下红旗乱”,赋予其革命抗争的新内涵,使这个上古神话获得了现当代的精神延续。

DeepSeek赏析

《共工触山》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天地巨变图景。笔墨如斧钺,劈开混沌,再现上古神话的磅礴气势。共工之怒,山崩地裂,将个人情感与宇宙变迁融为一体,展现了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浪漫诠释。"天倾西北"与"地不满东南"的对称句式,赋予天文地理以诗性韵律,令神话与自然规律水乳交融。末句"水潦尘埃归焉"的意象尤为精妙,既解释了江河东流的地理现象,又将尘埃与水流并置,暗示着混沌与秩序的永恒纠葛。全文虽不足百字,却蕴含着华夏先民对宇宙秩序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