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朗读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摘要
"掩耳盗铃"并非一首诗词,而是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中的一个著名寓言故事。该成语讲述了一个盗贼偷铃铛时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声,结果被抓,生动讽刺了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它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思想,警示人们不要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错误事,以免招致失败。在历史评价中,这个寓言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经典智慧结晶,常用于教育人们诚实和理性。
DeepSeek赏析
这段寓言以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人性中自欺欺人的荒谬性。欲负钟而走的百姓,从"得钟"到"欲负"再到"毁之",步步递进地展现了贪婪引发的愚昧行为。"况然有声"四字尤为传神,既写出钟声之响亮,又暗示其不可掩盖的本质。最妙在于"掩其耳"三字,将自欺欺人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讽刺画。结尾"恶己自闻之,悖也"的点睛之笔,揭示了人性中这种荒谬逻辑的本质,发人深省。全文不到五十字,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堪称古代寓言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