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朗读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摘要
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在中秋夜游览洞庭湖时所作的一首诗歌。创作背景源于康熙年间,诗人亲历洞庭湖畔,面对皓月当空、湖光潋滟的壮丽景象,感怀而发。诗中通过细腻描绘月光映照湖面的静谧美景,如“一轮秋影转金波”等句,生动展现了自然之奇。表达思想上,诗人借景抒情,抒发对天地造化的敬畏、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中秋佳节团圆与思乡的永恒主题。在历史评价中,这首诗被推崇为查慎行诗歌的巅峰之作,以其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而闻名,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常被视为中秋题材的经典代表。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恢宏壮阔的笔触描绘了海上奇观,意境深邃,气象万千。开篇"长风霾云"四句写风云变幻之状,气势磅礴;"初看落日"八句转入月夜海景,通过"倒转青天"、"月光浸水"等意象,展现了水天相接的空明境界,构思奇绝。"骊龙潜深"四句以神话传说点缀现实,更添奇幻色彩。结尾"人间此境"四句点明主题,由景及情,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和偶然得遇的欣喜。全诗想象丰富,比喻新奇,语言雄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和独特感悟。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