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朗读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摘要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是宋徽宗赵佶被金兵俘虏北上途中所作的一首哀婉词章。靖康之变后,赵佶身陷囹圄,北行途中忽见烂漫杏花,触景生情。上阕以细腻笔触摹写杏花娇艳易落之态,"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暗喻自身由帝王沦为囚徒的剧变;下阕直抒亡国之痛,"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道尽去国离乡的绝望,"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将故国之思凝结成梦魂深处的悲鸣。全词以花喻人,借物抒怀,通过杏花由盛转衰的意象,层层递进地倾泻出对往昔荣华的追忆与山河破碎的哀恸。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此词"血书"二字,堪称以生命血泪铸就的绝唱,其凄怆深沉的亡国之音,成为中国词史上最具震撼力的帝王悲歌之一。
DeepSeek赏析
这首词以梅花起兴,抒发离愁别恨,情感沉郁顿挫。上阕写梅花之美,以"冰绡"、"胭脂"形容其清丽,又用"蕊珠宫女"作比,更显其高贵。然而"易得凋零"转折,带出风雨摧残之忧愁,暗示美好易逝。下阕直抒胸臆,借双燕不能传语之恨,写尽故国千里之思。"和梦也新来不做"一句最为凄绝,连梦中相见的慰藉也失去,可谓愁肠百结。全词以婉约之笔写深沉之情,层层递进,将亡国之痛与人生无常之感融为一体,极尽含蓄蕴藉之妙。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