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瓮救友
破瓮救友朗读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摘要
《破瓮救友》并非诗词作品,而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的著名轶事,载于《宋史·司马光传》。故事讲述七岁的司马光见同伴坠入大水瓮中,众人惊慌失措时,他果断用石头砸破瓮身救出伙伴。此事生动体现了司马光临危不乱的智慧与果敢仁爱之心,成为古代儒家教育中“仁智勇”品格的典范案例。后世常以此典故赞誉其少年早慧,南宋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称其“凛然如成人”,明代《幼学琼林》更将其列为蒙童楷模。该故事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载体,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DeepSeek赏析
这篇短文以简练传神的笔触,生动刻画了少年司马光的形象。开篇"凛然如成人"五字,便勾勒出一个早慧沉稳的少年形象。通过"闻讲《左氏春秋》"的细节,展现其聪颖好学;"书不释手"更显其专注忘我的读书境界。后半段救人事迹的描写尤为精彩,"持石击瓮"四字动作描写干脆利落,与"众皆弃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其临危不乱的智慧与担当。全文语言质朴却内涵丰富,在不足百字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既见史家笔法的精准,又具文学描写的生动,堪称记人短文的典范之作。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