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朗读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摘要
杜甫的《送路六侍御入朝》是他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期,当时杜甫正漂泊流寓。诗中送别友人路六侍御(可能指监察御史路应)入朝任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切眷恋与对友人前程的真诚祝福,同时隐含对国家衰乱和个人命运的忧思,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这首诗以其真挚情感和现实主义笔触,成为杜甫诗歌中反映时代苦难的佳作,被后世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沉郁苍凉的笔触道尽人生聚散无常的悲慨。"童稚情亲"四字,道出四十载深情却杳无音信的怅惘。颔联"更为后会"与"忽漫相逢"形成鲜明反差,揭示命运弄人的残酷。颈联反用春光之美,"不分"与"生憎"的怨怼之语,将欢景化作愁绪的催化剂。尾联"剑南春色"的无赖之态,恰似命运无情的嘲弄,使愁人触景生情。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将乍逢又别的痛苦融入明媚春光之中,更显悲凉彻骨。老杜以顿挫之笔,写尽人生聚散如萍的苍茫之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