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朗读青门金锁平旦开,城头日出使车回。
青门柳枝正堪折,路傍一日几人别。
东出青门路不穷,驿楼官树灞陵东。
花扑征衣看似绣,云随去马色疑骢。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灞头落花没马蹄,昨夜微雨花成泥。
黄鹂翅湿飞转低,关东尺书醉懒题。
须臾望君不可见,扬鞭飞鞚疾如箭。
借问使乎何时来,莫作东飞伯劳西飞燕。
摘要
岑参的《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是一首盛唐时期的送别诗,创作于天宝年间。当时岑参在长安任职,友人张判官即将远赴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地区)任职。此诗以长安东门“青门”为场景,描绘了清晨策马送别的动态画面。诗中“梨花千树雪”的奇喻,将漫天飞雪与春日梨花交融,既暗喻离情之浩渺,又以壮阔意象冲淡愁绪,展现典型的盛唐气象。全篇通过“鞍马如飞龙”“金鞭拂云”等雄健笔触,在离愁中注入对边塞征程的豪迈想象,既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惜别,更寄托着对建功西域的期许。其独特的边塞送别视角与瑰丽意象,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柔婉格局,被历代评家赞为“奇逸隽爽”,体现了岑参七言歌行雄放奇峭的艺术特色,是盛唐送别诗的典型代表。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青门”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离别与远行的动人画卷。起笔点出城门开启、日出车回的清晨景象,奠定了全诗送别的基调。中间通过柳枝堪折、驿楼官树等意象,层层推进离别场景,又以胡姬酒垆、落花马蹄等细节,将不舍之情寓于景物之中。结尾处“扬鞭飞鞚”的迅疾与“东飞伯劳”的典故,既突显了离别的决绝,又暗含对重逢的期盼。全诗笔调清新婉转,意象鲜明生动,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厚的离情别绪,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