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战城南朗读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摘要
杨炯的《战城南》是初唐时期的一首著名边塞诗。此诗沿用汉乐府旧题,以凝练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通过黄尘弥漫、鼓角争鸣的战场意象,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诗末“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慷慨宣言,既反映了初唐文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也彰显了诗人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全诗在继承乐府传统的基础上,以刚健雄浑的笔力一扫六朝绮靡诗风,其昂扬气概为盛唐边塞诗开辟先路,明代胡应麟赞其“骨力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成为体现初唐诗歌革新的典范之作。
DeepSeek赏析
这首边塞诗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塞外征战的苍凉景象。首联对仗工整,"辽远"与"苦辛"形成空间与心绪的双重张力。中间两联运用"鸟翼"、"鱼鳞"等意象,将战场景观具象化,"冻水"、"悲风"更添肃杀之气。尾联"寸心"与"千里"的强烈对比,突显将士在荒芜黄尘中仍怀赤诚。全诗通过视觉、触觉的立体描写,交织出边关将士的艰辛与忠勇,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气魄。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