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朗读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摘要
陶渊明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冬创作此诗,时值政局动荡(桓玄篡位),诗人归隐躬耕却生活困顿。诗题点明是赠予堂弟陶敬远之作,二人志趣相投,常共守贫居。全篇以“寝迹衡门”起笔,描绘了岁暮风雪严寒中“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的静穆雪景,白描手法被誉为“千古咏雪绝唱”。后转入抒情,通过“萧索空宇”的贫居环境与“荆扉昼闭”的孤寂心境,凸显诗人“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的坚守——甘于清贫而不慕荣利。结尾“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更道出与敬远精神共鸣的欣慰。此诗被视为陶渊明固穷守节人格的写照,其雪景描摹之精妙与隐逸情怀之真挚,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审美与精神追求。
DeepSeek赏析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以幽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开篇"寝迹衡门下"四句,勾勒出与世隔绝的隐居场景,荆扉常闭的意象暗示着诗人远离尘嚣的决心。"凄凄岁暮风"以下六句,以岁暮风雪为衬,营造出空寂萧索的氛围,而"历览千载书"的转折,则彰显了诗人与古贤神交的精神追求。末四句表明固穷守节之志,以"栖迟讵为拙"的反诘,道出了安贫乐道的人生真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远,在白雪寒风中透露出坚守节操的孤高情怀,体现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