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遇雨
太平洋遇雨朗读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摘要
《太平洋遇雨》是梁启超于1899年流亡日本途中所作。戊戌变法失败后,作者被迫逃亡海外,航行至太平洋时遭遇暴雨,触景生情写下此诗。诗中“一雨纵横亘二洲”以磅礴雨势暗喻维新思潮横跨亚美洲际的壮阔,“浪淘天地入东流”则借自然景象抒写历史洪流不可阻挡之势。后两句“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化用苏轼典故,将维新志士喻为浪涛淘洗不尽的真金,虽遭挫败仍怀变革风雷之志,展现其百折不挠的豪情。全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风云相融,在雄浑意境中传递出坚定的政治理想,被钱仲联誉为“沉雄悲壮”的革新者宣言,成为近代爱国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气势磅礴,意象宏大,展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首二句"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以夸张手法描绘出雨势之浩大,仿佛横跨两洲,浪涛席卷天地,向东奔流,显示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后二句"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笔锋一转,由自然景象转入人生思考,写出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却又展现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豪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雄健,既写出了自然的壮美,又抒发了人定胜天的志向,堪称咏怀佳作。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