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水歌
阆水歌朗读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摘要
《阆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蜀地时所作,当时他漂泊至阆州(今四川阆中),面对嘉陵江的壮丽山水有感而发。诗中生动描绘了阆水的清澈与山峦的秀美,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同时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和对国家战乱、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杜甫被誉为“诗圣”,其作品被后世尊为“诗史”,这首《阆水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杜甫在山水诗中融个人感怀于社会现实的独特艺术魅力,常被评价为唐代山水诗的典范之作。
DeepSeek赏析
杜甫这首《阆水歌》以嘉陵江为背景,展现了春日江畔的生动景象。诗人开篇用"石黛碧玉"的比喻,将江水之清与两岸山色之翠巧妙融合,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天然画卷。中间四句动静结合:"日破浪花"写晨曦初照,"春从沙际"道时节更替;巴童荡桨与水鸡衔鱼的细节描写,更添生活气息。末句"阆州城南天下稀"的赞叹,既是对眼前美景的由衷感慨,也暗含诗人对战乱时期难得安宁的珍视。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在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之外,别具一番明快俊逸的风致。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