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胡曲
灭胡曲朗读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摘要
《灭胡曲》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短诗,以昂扬的笔调描绘了唐军凯旋的壮阔场景。此诗可能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西北边陲战事频繁,诗人亲历军旅,借诗歌抒发卫国豪情。诗中"都护新归京"一句点明将士得胜还朝,"旌旗满河汾"以浩荡军容展现胜利气象,而"笳鼓悲明日"暗含战争残酷的余韵。最末句"争献单于颈"以斩敌酋首的意象,将将士英勇杀敌、誓灭胡虏的壮志推向高潮。全诗虽仅二十字,却以凝练的意象和铿锵的节奏,浓缩了盛唐边塞将士的忠勇气魄,是岑参军旅诗中雄浑豪迈风格的代表作之一,生动体现了大唐将士捍卫疆土的铁血精神。
DeepSeek赏析
岑参这首边塞诗以凝练的笔法勾勒出战争胜利后的苍凉景象。"都护新灭胡"五字力透纸背,既交代战事结果,又暗含将士浴血奋战的艰辛。"士马气亦粗"以战马粗重的喘息声,侧面烘托出战斗的激烈程度。后两句笔锋陡转,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意境:虏尘消散后的萧条与天山突兀的孤绝相映成趣,战场重归平静,但胜利的豪情中却透出几分苍茫与寂寥。诗人以白描手法,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壮美完美融合,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雄浑气魄与深邃意境。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