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朗读
出自宋代苏轼的诗词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摘要

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一组五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值中秋佳节,他在钱塘江畔观潮,目睹潮水奔腾的壮丽景象,有感而发。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潮势如“万马奔腾”般的磅礴气势,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沉感慨,以及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组诗在文学史上评价甚高,被视为苏轼豪放诗风的代表作,其艺术手法精湛,语言凝练,对后世影响深远,常被赞为描写自然景物的经典之作。

DeepSeek赏析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组诗以钱塘江潮为切入点,展现出一幅壮阔的生命图景。五首绝句层层递进,从"玉兔十分圆"的静谧月夜,到"万人鼓噪"的观潮盛况,再到"江边身世"的人生感慨,最终落笔于"射潮低"的豪迈胸襟。诗人善用夸张手法,"越山浑在浪花中"一句将潮势之雄伟写得惊心动魄;而"久与沧波共白头"又巧妙地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形成对照。全组诗既展现了钱塘潮的磅礴气势,又寄寓了诗人对生命、历史的深沉思考,在壮美的自然意象中渗透着哲理的光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