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
诸子喻山水朗读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摘要
“先秦诸子的诸子喻山水”并非具体诗词名,而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孔子等思想家在著作中运用山水自然元素比喻哲学思想。例如,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以水的柔顺利万物象征无为道德;庄子《逍遥游》以山川大海喻逍遥自在;孔子《论语》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智慧与仁德比作水流山稳。这些比喻创作于社会动荡时代,旨在通过自然现象阐释顺应天道、修养德性等哲理。历史上,它们被尊为经典,深刻塑造了中国哲学与文学传统,影响至今。
DeepSeek赏析
这段文字汇集了先秦诸子对山水的深刻哲思,展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自然观照。孔子以"为山未成一篑"喻持之以恒,韩非子以太山江海为喻阐释包容之道,管子则揭示海纳百川的胸襟。孟子论水之"有本",老子言"上善若水",孙子以水喻兵,皆将自然物象升华为人生智慧。水之柔韧、山之高远,既是道德象征,亦为处世法则。诸子通过山水意象,共同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其中流动着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对道德境界的向往。这种以自然喻人事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