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
南征朗读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摘要
杜甫的《南征》创作于公元768年诗人晚年流亡湖南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之时。诗中抒发了杜甫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身漂泊无依的悲凉情感,体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作为杜甫晚年的代表作,这首诗在历史上评价极高,被后世誉为“诗史”的典范,真实反映了时代现实,是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
DeepSeek赏析
杜甫此诗写于晚年漂泊湘江之时,以"春岸桃花水"的明媚开篇,却暗含无限悲凉。"偷生"二字道尽乱世文人的辛酸,老病南征之际仍不忘北望君恩,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志。末联"百年歌自苦"道出诗人一生孤寂,字字血泪。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在春水桃花的映衬下,更显诗人内心的苍凉与孤独。这种强烈的反差,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