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后游

后游朗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词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摘要

杜甫的《后游》实为其晚年诗作,如《登高》,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他生活困顿,疾病缠身。诗中借秋日登高所见景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个人流离失所的深沉悲愤,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历史评价上,杜甫被尊为“诗圣”,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典范,历代文人赞其意境雄浑、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唐末社会动荡与人性光辉。

DeepSeek赏析

此诗以重游故地为主线,道出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依恋之情。首联"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以工整的对仗点明重游之意,一个"忆"字与"怜"字,道尽诗人对旧地的一往情深。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妙用拟人手法,赋予江山花柳以灵性,仿佛专为等候诗人而设。颈联"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以细腻笔触描绘春日景色,烟光薄、日色迟,尽显春日的温煦可人。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直抒胸臆,表明唯有在此山水间方能消解愁绪,凸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眷恋。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展现了杜甫晚期诗作中难得的闲适情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