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游志
雪窦游志朗读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
江行九折,达江口。
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
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
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
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
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
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
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
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
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摘要
邓牧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雪窦游志》是一首描绘游览雪窦山的诗作。雪窦山位于浙江奉化,是佛教名山,诗中邓牧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山间的云雾、溪流和寺庙的幽静景色,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赞美和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的隐逸情怀,反映了南宋文人常见的对山水禅意的融合思考,抒发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哲学思想。
DeepSeek赏析
此文乃元末明初散文大家戴表元《雪窦游志》之妙笔。全文以游踪为经,以山容水态为纬,如展千里画卷。开篇"江行九折"已见笔势蜿蜒,"桑畦麦陇"数语尤得田园真趣,恍若置身辋川图卷。写景最妙处在虚实相生:金鸡洞传说平添仙气,飞雪亭瀑布"喷薄如急雪"兼得形神,至若远山"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更以美人喻山,灵气逼人。结构疏密有致,时而密笔细描溪桥野径,时而疏笔横扫"一瞬百里",恰似山水画之留白。末段"余兴亦尽"四字收束全篇,余韵袅袅,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遗韵而自出机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