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奉先寺
游龙门奉先寺朗读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虚籁 一作:灵籁)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摘要
杜甫的《游龙门奉先寺》是其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流离洛阳期间。当时社会动荡,诗人游览龙门石窟旁的奉先寺,目睹寺庙的幽静与庄严,借此抒发对乱世人生的感慨。诗中描绘山寺清幽、佛像庄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佛教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孤独命运的深沉思索,反映了杜甫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心境。历史评价上,此诗虽非杜甫最著名的作品,但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圣”的艺术高度,被后世视为研究唐代文人思想与佛教文化交融的重要篇章,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与抒情特质。
DeepSeek赏析
杜甫这首《游龙门奉先寺》以幽深清冷的笔触勾勒出佛寺夜宿的独特体验。开篇“已从”与“更宿”相呼应,暗含诗人对佛门净土的流连忘返。中二联尤为精妙,“阴壑生虚籁”以听觉写幽静,“月林散清影”用视觉绘空明,虚实相生中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意境。“天阙”一联陡转,将星象之近与衣袂之寒对照,暗示尘世与方外的微妙距离。末句晨钟惊梦,以声破寂,令人在清晓时分顿悟禅机。全诗在静观与顿悟间流转,既有六朝山水诗的清幽遗韵,又见老杜沉郁顿挫的独特风骨,堪称唐代佛教题材诗中的上乘之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