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 独不见朗读
出自唐代沈佺期的诗词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摘要

沈佺期是唐代初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又名《独不见》,是一首闺怨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宫廷背景,可能献给官员乔知之,表达对乔知之不幸遭遇的同情,但具体背景不详。诗中通过描写女子在秋夜独守空闺、思念远行丈夫的场景,如“独不见”的反复咏叹,深刻传达了孤独、哀怨和相思之情,体现了唐代女性情感的细腻刻画。在文学史上,该诗被高度评价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真挚情感成为初唐诗歌的典范,对后世闺怨题材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词大意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

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参考资料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36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闺怨为主题,展现了唐代边塞征戍给闺中妇女带来的深深愁绪。开篇用"郁金堂"、"玳瑁梁"的华美意象反衬少妇的孤独,海燕双栖更显人独处的凄凉。颔联"九月寒砧"与"十年征戍"形成时空对照,砧声催落叶暗示岁月流逝。颈联写两地隔绝,音书断绝,秋夜漫长,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尾联以明月照流黄作结,看似平常的夜景却饱含无尽愁思,含蓄委婉地道出"独不见"的哀怨。全诗对仗工整,意象鲜明,情感深沉而不直露,展现了沈佺期作为初唐重要诗人的艺术造诣。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