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哀王孙

哀王孙朗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词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摘要

杜甫的《哀王孙》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朝战乱频仍,长安陷落,诗人目睹了皇室贵族在动荡中遭受苦难。此诗哀悼了一位逝去的王孙,深刻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对无辜生命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分裂的悲痛。思想核心是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呼吁和平与正义。在历史评价中,此诗被后世誉为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典范,高度评价其反映时代苦难和记录历史的价值,展现了“诗史”的深刻影响。

DeepSeek赏析

杜甫这首《哀王孙》以沉痛笔触描绘安史之乱中王孙贵族的悲惨遭遇。诗人选取"头白乌"这一不祥意象开篇,营造出阴森压抑的氛围。全诗通过"啄大屋""走避胡"等细节,生动再现了战乱中达官显贵仓皇逃命的场景。中间以白描手法刻画王孙"窜荆棘""无完肌肤"的凄惨形象,与昔日"腰下宝玦"的富贵形成强烈反差。结尾处"五陵佳气无时无"的叹息,既表达了对王孙命运的悲悯,更暗含对盛世不再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诗史般的社会关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