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
子夜吴歌·夏歌朗读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摘要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是组诗《子夜四时歌》中描写夏季的一首。全诗以江南采莲场景为背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诗人借西施采莲的典故,通过"三百里荷花"的壮阔画卷与"人看隘若耶"的围观盛况,既展现江南明丽的夏日风情,又暗含对女子命运的深刻观照。末句"归去越王家"含蓄点出采莲女最终入宫的结局,在清新明快的笔调中隐现对女性身不由己的慨叹。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将历史典故与民间生活相融合,在尺幅之间展现盛唐气象与人文关怀,成为李白继承南朝乐府又自出机杼的代表作。
诗词大意
译文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镜湖为背景,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采莲图。开篇"镜湖三百里"展现出浩瀚湖面,"菡萏发荷花"点明时令,暗含生机。诗人巧妙将西施采莲的典故融入其中,"人看隘若耶"一句既写出观者如堵的热闹,又暗示美人风采。末句"归去越王家"戛然而止,留下无限遐想。全诗语言清丽自然,意象优美,用典不着痕迹,将历史传说与现实景物完美融合,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短短二十字中,既有宏阔的湖光山色,又有细腻的人物活动,展现了盛唐诗风的神韵。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