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朗读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摘要
李白的《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创作于唐玄宗时期,据传是为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作,体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诗中通过“名花倾国两相欢”等意象,描绘杨贵妃的绝世容颜和她与玄宗的深情,表达了对爱情与美的浪漫颂扬。作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后世誉为唐诗经典,彰显了盛唐文化的辉煌。
诗词大意
译文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全文赏析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DeepSeek赏析
李白这首《清平调》以贵妃杨玉环与牡丹花为意象,展现了盛唐宫廷的富贵气象。首句"名花倾国两相欢",将牡丹与美人并举,暗喻杨贵妃之美艳绝伦。"君王带笑看"四字,既道出玄宗对贵妃的宠爱,又暗示着君王沉迷美色的危机。"春风无限恨"一句笔锋陡转,在繁华表象下埋下盛极必衰的伏笔。末句"倚栏杆"的静态描写,与开篇的热烈形成反差,沉香亭这一具体场景的选取,更赋予全诗以真实感。全诗短短四句,既铺陈了盛世景象,又隐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体现了李白作为诗仙的独特视角与艺术功力。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