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朗读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摘要
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是唐代的一首著名诗作,创作于作者访问衡山寺庙时。诗中,韩愈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如奇峰险峻、云雾缭绕,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赞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他借宿寺庙的经历,流露出对佛教场所的虔诚敬仰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体现了其作为文学家的哲理思考和人文关怀。这首诗被后世学者高度评价,誉为韩愈山水诗的典范之作,展现了唐诗的雄浑风格和深邃意境,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DeepSeek赏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以雄浑笔力绘衡岳之壮,兼述宦海沉浮之思。开篇铺陈五岳之尊,以"火维地荒"写衡岳之险怪,"喷云泄雾"状其神秘。诗眼在"潜心默祷"四句,从阴霾突转晴明,既显山川灵异,又暗喻人生际遇之无常。"紫盖连延"以下,笔势如斧劈刀削,将祝融诸峰雄姿尽收眼底。庙中占卜一节,看似虔诚,实含"窜逐蛮荒"的苦涩自嘲。末段夜宿佛寺,以"杲杲寒日"作结,冷峻中蕴含超脱。全诗将山水、祭祀、身世熔于一炉,奇崛处见沉郁,是韩愈以文为诗的代表作,亦见其"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