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山石朗读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摘要
韩愈的《山石》是他创作的一首著名古体诗,创作于唐代元和年间,背景源于他被贬潮州或旅途中的经历,描述夜宿山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山石嶙峋、古寺幽静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俗的超脱之情,体现了道家隐逸思想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在历史评价上,这首诗被誉为韩愈诗歌的经典之作,以其质朴语言和深邃意境广受推崇,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诗词大意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梁川等,《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05,第241-243页
DeepSeek赏析
韩愈《山石》以雄健笔力描绘山寺游历,展现了诗人挣脱世俗羁绊的豪放情怀。开篇"荦确行径微"四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深山古寺的幽寂景象,芭蕉栀子意象鲜活,透出雨后山林的勃勃生机。中间八句叙写夜宿山寺的见闻,"百虫绝"与"清月入扉"形成静中有动的意境,天明独行的烟霏之境更显超然。后六句直抒胸臆,"赤足踏涧"的野趣与"水激风吹"的洒脱,最终升华出"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悟道之言。全诗以游记体写景抒情,章法井然却气韵流动,在平实语汇中见雄奇,于自然描写中寓哲理,充分体现了韩诗"以文为诗"的特色与豪放不羁的个性。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