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
感遇十二首·其一朗读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摘要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因政治斗争被贬为荆州长史之际,抒发个人仕途挫折的感慨。诗中以兰草自喻,“兰叶春葳蕤”等句赞美其幽香高洁的品格,象征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理想的情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此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真挚深沉,历来被文学界高度评价,被誉为唐代抒情诗的典范之作,充分体现了张九龄的高尚情操和艺术成就。
诗词大意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解
兰叶春葳(wēi)蕤(ruí),桂华秋皎洁。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谁知林栖(qī)者,闻风坐相悦。林栖者:山中隐士坐:因而。闻风:闻到芳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兰桂起兴,通过意象的并置展现四时之美。"葳蕤"与"皎洁"两个叠韵词,既描摹出兰叶繁茂、桂花明净的物态,又暗含君子品格的象征。颔联"欣欣"二字堪称诗眼,既写草木之生机,又喻君子之德馨。后四句笔锋一转,借"林栖者"的典故,点明草木自有其本性,不必刻意求取他人赏识。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在清新自然的笔调中,流露出诗人不慕荣利、坚守本真的高洁情怀。张九龄善用比兴,将人格理想融入寻常景物,使这首咏物小诗呈现出含蓄隽永的韵味。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