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四
感遇十二首·其四朗读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摘要
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四》是《感遇》组诗中的名篇,创作于唐玄宗开元晚期。当时张九龄遭权相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此诗以孤鸿自喻,通过“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的意象,暗喻自己从岭南入朝为官却遭政治风波侵袭的处境。“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化用典故,揭示朝堂中因才高德重反遭谗毁的险恶现实。后四句借鸿雁与翠鸟、燕雀的对比,既讽刺趋炎附势的宵小之徒,更申明自己“飞沉理自隔”的孤高志节——宁作离群的孤鸿翱翔云海,也不屑与世俗同流。全诗以比兴手法抒写政治失意后的坚守,语言简劲而风骨凛然,历来被视为张九龄政治品格与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唐诗品汇》赞其“曲江风度,于此可见”。
诗词大意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注解
孤鸿海上来,池潢(huáng)不敢顾。鸿:雁类的泛称。池潢: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cháo)在三珠树。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
矫(jiǎo)矫珍木巅(diān),得无金丸惧?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患:怕,忧虑。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míng)冥,弋者何所慕! 冥冥:高远的天空。“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孤鸿自喻,展现了张九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洁的人格追求。开篇"孤鸿海上来"即营造出孤独高远的意象,池潢之不敢顾暗示了对世俗纷争的疏离。"双翠鸟"与"三珠树"的对比,巧妙揭示了朝中显贵的处境。中间四句直抒胸臆,道出"木秀于林"的政治哲理,以"金丸惧"和"神恶"的典故道尽位高权重的危险。末句"游冥冥"与"弋者何慕"的顿悟,既是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也是对自由精神的执着追求。全诗托物言志,含蓄深沉,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政治智慧。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