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送别朗读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摘要
王维的《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时期,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鼓励友人放下尘世得失,归隐山林。表达的思想是对人生无常的超脱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王维的佛教禅意和淡泊情怀。在历史评价上,这首作品以其简练语言、深远意境和真挚情感,成为唐诗经典,彰显王维“诗佛”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全文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8
DeepSeek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送别图景。诗人下马与友人共饮,询问去向,友人答以仕途失意,欲归隐南山。末两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尤为精妙,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归隐的理解与尊重,又以白云的无穷无尽象征隐逸生活的悠远意境。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在短短二十字中展现了唐代文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诗中"白云"意象的运用尤为传神,既实写自然景物,又虚指隐逸心境,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