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野望朗读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 通:唯)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摘要
杜甫的《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左右他流寓成都期间,背景是战乱导致的社会荒凉。诗中描绘秋日田野的萧瑟景象,如“西山白雪三城戍”,表达了对国家分裂、民生苦难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杜甫诗歌被后世誉为“诗史”,此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现实主义风格广受推崇,成为唐诗典范。
诗词大意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解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pǔ)清江万里桥。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海内风尘诸(zhū)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juān)埃答圣朝。(惟 通:唯)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日:一作“自”。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56页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DeepSeek赏析
杜甫此诗写于晚年漂泊时期,以沉郁的笔调抒发了忧国思亲之痛。开篇以"西山白雪""南浦清江"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苍茫壮阔的边塞图景,暗喻时局动荡。颔联"诸弟隔""一身遥"道尽战乱中亲人间天各一方的痛楚,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相连。颈联"迟暮多病"与"未答圣朝"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诗人虽已暮年多病仍心怀报国之志的赤诚。尾联"极目""萧条"更见诗人面对衰败国势的深沉悲慨。全诗以景衬情,融家国情怀与身世之感于一炉,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典型诗风,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