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府
宿府朗读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摘要
杜甫的《宿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他流寓成都期间,约在764年左右。当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担任官职,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让他亲身经历了战乱之苦。诗中通过描绘夜宿官府的孤寂场景,表达了杜甫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如对国家衰败的哀叹、个人漂泊无依的无奈,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历史评价上,杜甫被尊为“诗圣”,此诗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生动反映了唐代历史变迁,被后世学者赞誉为展现诗人高尚情操和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诗词大意
译文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注解
清秋幕府井梧(wú)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炬:一作“烛”。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永夜”句: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rěn)苒(rǎn)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关塞:边关;边塞。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已忍伶(líng)俜(pīng)十年事,强移栖(qī)息一枝安。 伶俜:流离失所。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1-212
DeepSeek赏析
杜甫此诗写于漂泊西南时期,以孤寂凄凉的笔触勾勒出幕府秋夜的萧瑟景象。首联"井梧寒"与"蜡炬残"相对,暗示诗人独宿异乡的凄凉处境。颔联"永夜角声"与"中天月色"形成声与色的强烈对比,更显无人共赏的孤寂。颈联由景入情,道出战乱阻隔的悲苦。尾联"伶俜十年"道尽诗人多年漂泊的辛酸,虽暂得一枝栖息,却仍心怀家国之忧。全诗以沉郁顿挫的笔法,将个人身世与家国命运融为一体,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