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朗读
出自唐代杜甫的诗词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摘要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创作于他晚年流寓四川时期,约公元765年,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之际。诗中通过对诸葛武侯祠等古迹的咏叹,追思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表达了杜甫对忠诚、智慧的崇敬,以及对唐朝衰落的忧患意识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这首诗被后世高度评价为杜甫怀古诗的典范之作,深刻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历史情怀,被誉为“诗史”中的精华,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人文关怀。

诗词大意

译文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解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piāo)泊(bó)西南天地间。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yǔ)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南北朝诗人。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沉郁顿挫,尽显杜甫暮年漂泊的悲凉心境。首联以"支离""漂泊"开篇,道出战乱中辗转流离的辛酸。颔联"三峡楼台""五溪衣服"对仗工整,以三峡壮阔与五溪蛮荒形成鲜明对比,暗寓漂泊之远。颈联转入议论,借羯胡无赖暗讽安禄山叛乱,词客未还则自伤身世。尾联用庾信典故自况,看似说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实则暗指自己虽处困境而诗艺愈精。全诗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命运之感融为一体,在苍凉中见雄浑,在沉痛中显气骨,堪称杜甫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