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望月有感朗读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摘要
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全名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时值河南战乱频仍、关内饥荒肆虐,白居易为避祸离乡,与兄弟姐妹天各一方。此诗正是他在漂泊途中望月思亲的深情之作。 诗中以“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开篇,直述战乱饥荒导致家业凋零、骨肉离散的惨状。后以“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进一步渲染乱世悲凉。最动人的是结尾“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想象散居五处的亲人同望明月、同洒思泪的场景,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战乱时代百姓的共同哀歌。 此诗被誉为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以质朴语言承载深沉家国之痛。尤其“一夜乡心五处同”七字,以明月为情感纽带,勾连破碎山河中的离散心灵,展现出超越时空的共情力。历代评家赞其“语淡情浓”“字字血泪”,在平易处见惊雷,道尽乱世流民的锥心之痛。
诗词大意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080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6-197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全文赏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82-883页
DeepSeek赏析
这首七律以深沉悲怆的笔触,道尽离乱之苦。首联"时难年荒世业空"一语破的,点明战乱饥荒的时代背景。颔联"田园寥落""骨肉流离"对仗工整,勾勒出家破人亡的凄凉景象。颈联"千里雁""九秋蓬"两个意象尤为精妙,既写尽兄弟离散之状,又暗含漂泊无依之悲。尾联"共看明月"五字,使全诗意境骤然升华,虽天各一方,却能在同一轮明月下心心相印。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乱世中普通百姓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鲜明特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