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朗读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摘要
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代诗人崔涂所作,创作于他旅居巴山道中时,正值除夕之夜。诗中描绘了节日氛围与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晚唐游子的漂泊情怀,成为唐诗中表达思乡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诗词大意
译文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注解
迢递三巴路,羁(jī)危万里身。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tóng)仆亲。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飘:一作“漂”。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
DeepSeek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调描绘了旅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漂泊之情。"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开篇便勾勒出漫长的旅途和漂泊在外的处境。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以简练的意象,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道出了与亲人疏离、只能与仆人亲近的无奈,情感真挚动人。尾联"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以漂泊者的视角点明岁末时节,更添几分哀愁。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将羁旅之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崔涂驾驭情感的艺术功力。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